台商大陸智財權服務網-深圳中院發布《企業商業秘密管理與維權指引》

深圳中院發布《企業商業秘密管理與維權指引》

2025-04-10 出處 /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

4月9日,第25個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到來之際,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前海管理局、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舉辦智慧財產權保護系列活動,發布《企業商業秘密管理與維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及2024年度深圳法院智慧財產權十大典型案例,並舉辦「法治引擎啟航未來——AI人工智慧與智慧財產權」專題研討會, 以司法創新力為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
 

來源 |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

商業秘密作為企業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加強商業秘密保護,不僅是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激勵企業創新創造的應有之義,更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之需。深圳被譽為「民營經濟第一城」,民營企業不僅數量多,而且實力強。 深圳中院關注到涉民營企業商業秘密案件量不斷攀升,民營企業對商業秘密保護的需求不斷增加。人民有所呼、司法有所應。 深圳中院聚焦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利用在智慧財產權保護領域積累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範意義的裁判規則和實踐做法。為進一步提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水準,深圳中院組織編寫了《企業商業秘密管理與維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總結在司法審判中對商業秘密侵權案件中發現的問題,將案件中發現的企業洩密情況還原到企業實際管理的各種場景,避免只通過訴訟來“亡羊補牢”,旨在幫助企業將商業秘密保護融入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提升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

《指引》具有三大特點:

一、構建場景化防控矩陣,推動風險防控「精準化」。

《指引》詳細梳理了商業秘密典型案例,經過對人員流動、技術合作、跨境經營等高頻風險場景的實證研究,創新構建了“8維22景”分類體系,將傳統粗放式洩密場景劃分細化為人員洩密、資訊發布、存儲洩密、對外合作、涉外洩密、研發測試、區域洩密等22種洩密場景,覆蓋企業研發、生產、經營全流程,貫穿人員招聘、產品開發、市場行銷全週期。

針對每一種洩密場景,深圳中院精心挑選了1-2個典型案例,通過“案情還原—法律焦點—裁判要旨”的遞進解析,生動闡釋企業在經營全過程中不同場景下商業秘密侵權的行為特徵與責任邊界,實現“以案釋法”的實務《指引》效果。在此基礎上,《指引》輔以法官視角的“溫馨提示”,從司法實踐角度提出可操作的風險防控建議,讓商業秘密保護從被動救火轉向主動築堤。

二、建立動態化治理機制,促進管理“流程化”

《指引》創新性突破了傳統普法手冊與企業實務脫節的痛點,以“穩健經營、風險防控”為核心理念,系統整合“組織架構、人員管理、載體管理、區域防控”四大治理維度,構建起覆蓋企業全流程的商業秘密治理體系。以人員管理為例,深圳中院在以往的調研和案例發現,企業在涉密人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入職審查不嚴、許可權管理粗放、離職管控滯後等系統性漏洞,具體表現為涉密崗位背調流於形式、核心數據接觸許可權過度開放、離職人員設備數據殘留等風險,導致技術洩露后難以溯源追責,甚至因管理過失影響維權效力,為商業秘密保護埋下重大隱患。因此,《指引》將「最小接觸原則」嵌入業務流程,針對員工等企業內部人員建立「入職背調—在職管控—離職審計」三階段閉環管理機制,實現“人走密留、權隨崗變”的精準治理。 此外,為了及時回應深圳科技企業「全球引智」的迫切需求,《指引》特別提醒企業在引進涉外人才時,除常規審查外,還可以進行對候選人持有專利和智慧財產權狀況進行審查,確認是否有設計前僱主的技術成果; 以及企業應瞭解對引進人才所在國家相關法律和政策,確保對引才風險有準確評估,真正實現防患於未然。

三、完善全鏈條維權體系,實現維權效能“最大化”

《指引》的第四部分立足企業維權痛點,創新構建“行政查處+民事追償+刑事追責”三合一保護體系,為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指引》深度融入深圳法治實踐,不僅系統梳理《深圳市行政聽證辦法》等地方性法規的實操要點,還精準提煉行政處罰流程圖、證據準備表格、維權途徑優勢比對圖等實務工具,通過標準化流程圖解與清單式指引,將複雜的法律程式轉化為易讀易懂的可操作性規範,成為企業隨查隨用的“維權工具書”,助力企業快速鎖定最優策略,讓“法律武器” 真正成為護航創新的「實戰利器」。

掃QRcode下載PDF

訂閱電子報

每月寄送一次,提供智財權發展與
新知讓您完整掌握最新消息、國際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