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大陸智財權服務網-AI浪潮下的智慧財產布局新思維

AI浪潮下的智慧財產布局新思維

2025-06-01 出處 / 張遠博(工總智慧財產權處資深專員)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與科技競爭加劇,智慧財產權策略的布局模式也迎來重大轉變。尤其在AI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傳統產業與新興科技交匯所形成的知識資產,正成為企業永續競爭的核心資本。本文將從國際政經背景出發,探討AI浪潮如何驅動智慧財產權(IP)治理的新思維與實務部署策略。

美中角力重塑全球供應鏈,台灣面臨智慧轉型壓力

2024年以來,川普主導的「貿易保護主義2.0」政策重新被提出並強化推動,針對全球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在內)的進口商品加徵更高關稅,其目的不僅止於解決貿易赤字,更在於回應美國長期面臨的製造業空洞化、國防產業外部依賴以及供應鏈脆弱等深層結構性問題。

這波高關稅政策迫使企業重新評估其海外生產布局,對台灣來說,形成了兩項明顯壓力:

1、 為降低風險而加速赴美設廠的趨勢明顯上升。

2、中國大陸透過第三地轉運出口,進一步擠壓台灣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空間,例如工具機、自行車零組件及紡織品等產業,因中國製產品經由東南亞國家重新包裝或加工後出口至美國,不僅避開高關稅,亦導致台灣企業在價格與訂單上面臨雙重壓力。

美國明確推動「在地生產、在地銷售」供應鏈重組政策,要求企業不僅要產地轉移,更需要重構整體營運與研發布局。在這樣的背景下,AI不再只是未來式,而是即刻實踐的技術工具,深刻影響企業智慧財產權的治理策略。

AI技術驅動智慧財產管理革新

根據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25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報告》,台灣共有13家企業入選,全球排名第三,顯示台灣在創新技術與IP布局上的韌性與潛力。其中,AI技術已實際導入專利、商標、營業秘密與IP管理的各個面向:

1、AI應用的八大優勢:

* 速度與效率:AI能從數百萬筆專利與商標資料中迅速提取洞見。

* 成本節省:自動化取代人工作業,釋放資源投入策略層面。

* 準確性與一致性:AI訓練自高品質資料集,有助於降低人為錯誤。

* 預測性管理:藉由演算法預測競業動態與潛在風險。

* 投資回報率高:根據IDC研究,企業每投入1美元,平均可獲3.5美元報酬。

* 資料品質關鍵:AI效能仰賴嚴謹資料集與專業標註。

* 人機協作:專家監督可提升AI產出可靠性。

* 透明與可解釋性:避免「黑箱」模型建立法律信任基礎。

2、AI在IP實務應用案例:

* 專利撰寫與審查回應:AI協助自動格式化與撰寫答辯意見。

* 專利檢索與FTO分析(Freedom to Operate Search,自由運營檢索):輔助現有技術檢索與侵權風險初步評估。

* 專利組合分析:進行大規模智慧財產資料的即時分析與分類。

* 商標風險評估與監測:快速辨識潛在侵權風險商標。

* 行政作業自動化:AI回應法律詢問、產生報告與風險標記等日常事務。

AI布局前提與潛藏風險管理

隨著AI技術的深入應用,企業除了享受便利與效益外,也必須審慎面對隱含的法規與道德風險。例如新加坡PDPC於2024年針對AI決策系統發布使用個人資料的合法性指南,以及其網路安全局(CSA)於2024年10月15日發布《人工智慧系統安全指南》,旨在強化AI系統安全,協助組織安全運用AI,降低潛在風險。該指南將AI系統生命週期分為五個階段,並針對各階段提出防範措施強調「以法規作為創新底線」。

在台灣,國科會推動的TAIDE計畫以及自2025年2月起改由數發部主政推動的AI基本法雖提供發展基礎,但仍面臨「資料斷層」、「治理框架不足」等挑戰。數據治理已成為AI智慧財產布局中的關鍵風險節點。

AI浪潮下的智慧財產戰略新思維

面對高度變動的技術與政策環境,企業須採取更主動的智慧財產策略,包括:

1、建立AI專利布局:不僅保護產品,更搶占技術標準與市場談判籌碼。

2、強化內部協作與法務前置介入:避免研發成果因未規劃IP策略而陷入風險。

3、優先保護營業秘密:針對演算法、數據模型與訓練資料建立防洩漏機制。

4、掌握標準必要專利(SEP)制度:參與產業標準可提升技術市占與交叉授權的談判籌碼。

5、監控NPE與競業訴訟態勢:建立風險雷達系統與專利地圖分析機制。

6、美國28 U.S.C.1782條款等跨境法律工具:取得海外爭端中有利證據。

AI暨著作權標示與合理使用風險

生成式AI涉及大量資料訓練與內容生成,著作權風險亦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隱患:

1、標示義務不足:若AI引用、模仿受保護作品(如圖像、文章、音樂)卻未標示來源,可能違反著作權人的標示權與完整權。

2、訓練資料合法性爭議:目前多數AI模型尚未清楚揭示訓練資料來源,且訓練過程可能構成重製行為。

3、歐盟與日本政策趨勢:如robots.txt、數位水印與授權契約等,著作權人得「選擇退出訓練」(opt-out)。

結語:IP治理思維的轉型升級

AI技術的出現,不只是技術革命,更是智慧財產治理邏輯的重大轉變。企業必須從「被動保護」轉向「主動布局」,從單一權利保護走向「專利、營業秘密、資料治理、著作權」多軌並行的系統性管理。

智慧財產布局已不再是單一部門的課題,轉變為涉及跨部門、跨國界的整合挑戰。唯有強化數據治理基礎、落實法遵風險管理並積極擁抱AI技術,企業方能在未來全球供應鏈與產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來源:

1. Clarivate Analytics,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2025

2. IDC Research, AI ROI Benchmark Study 2024

3. 新加坡PDPC《AI 推薦與決策系統中使用個人資料之諮詢指引》(2024年3月)

4. 新加坡網路安全局(Cyber Security Agency of Singapore, CSA)人工智慧系統安全指南《Guidelines on Securing AI Systems》(2024年10月15日)

5. 科睿唯安IP部門總裁Gordon Samson(2025年3月新聞稿)

6. Current Trends in U.S. Patent And Trade Secrets Litig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研討會,工業總會,114年3月7日。

7. 2025臺歐生成式AI研討會,智慧局,114年3月26日。

訂閱電子報

每月寄送一次,提供智財權發展與
新知讓您完整掌握最新消息、國際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