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大陸智財權服務網-AI與區塊鏈專利審查迎來重大變革:印度釋出《2025年電腦相關發明指引》

AI與區塊鏈專利審查迎來重大變革:印度釋出《2025年電腦相關發明指引》

2025-08-16 出處 /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編輯部

在數位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印度智慧財產局(IP India)於2025年7月29日正式發布《2025年電腦相關發明審查指引》(Guidelines for Examination of Computer Related Inventions, CRIs)(下稱《指引》)[1]。這份文件不僅標誌著印度專利體系迎來關鍵改革,也為全球關注AI、區塊鏈、雲端與量子運算等高科技專利議題的企業與法律界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形式排除邁向技術導向:印度專利制度的轉型契機


此次發布的《指引》,是自2017年以來最全面的審查準則更新,並在釐清法律適用邊界、提升審查一致性與促進制度透明度方面邁出重要一步。不同於以往偏向形式排除的傳統觀點,《2025年指引》全面導入「功能導向」「技術效果」與「實作層級」等實質性審查標準,展現印度智慧財產制度緊跟科技變遷、推動法制現代化的積極姿態。


從制度進程到政策參與:透明與合作的指引制定機制
《指引》的公告並非單方面行政命令,而是一項集結法律、產業與學術意見的集體決策。為促成這份制度轉型文件,CGPDTM(The Office of the Controller General of Patents, Designs & Trade Marks, 印度專利、設計與商標總監辦公室)進行了兩輪公開草案徵詢,並於孟買、德里、加爾各答與清奈等城市舉辦實體利害關係人會議,收集各界意見並反映於最終版本中。

《指引》附錄中除納入前後兩版草案所收到的意見與回應摘要外,亦整理了針對各項條文與定義所展開的法律辯論與技術討論,成為印度智慧財產政策進入「共創治理」時代的重要象徵。


科技變革重新定義創新邊界:從IT基礎建設到AI核心驅動
資訊與通訊科技(ICT)在過去幾十年間迅速演化,從早期的資料處理工具發展為驅動整體產業創新的關鍵動能。如今,包括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運算、雲端與邊緣運算、5G/6G通訊、物聯網(IoT)與隱私保護技術,均成為產業結構重組與專利制度改革的核心引擎。

人工智慧的發展尤為顯著。無論是醫療影像診斷、智慧客服、智慧製造或金融風控,AI模型(特別是LLMs)正以超越人力的速度進行資料處理與推理判斷。再加上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不可竄改性與去中心化保障,使得資訊傳輸、交易記錄與資料驗證更為安全可靠,應用範圍涵蓋供應鏈金融、數位身份、NFT與智慧合約等多元領域。

雲端與邊緣運算的協同部署也大幅提升了資料處理的即時性與彈性,促成IoT架構下的智慧交通、能源管理與城市治理。量子運算則有望進一步突破現有演算法效率極限,重塑氣候模擬、藥物研發與資安密碼等應用基礎。這些前沿技術的崛起,正驅動專利體系面對新一波實質與程序性審查挑戰。


法律焦點轉移:從排除邏輯到技術貢獻導向
根據印度《1970年專利法》第3(k)條,電腦程式本身(per se)、數學方法、商業方法與抽象演算法皆屬於不可專利範疇。但此法條留下了關鍵解釋空間,特別是當演算法或軟體被具體應用於解決技術問題、改善裝置性能或提升資訊處理效率時,其是否應受到保護,便成為爭議核心。

此次《指引》正是在此語境下提出明確界定:不再僅以形式判斷發明是否為軟體,而是轉向「技術效果」與「技術貢獻」的實質審查觀點。這意味著,即便發明源自軟體或演算法,只要其結合硬體部署、解決工程問題或展示具體效能提升,即有可能獲得專利保護。


審查核心五要素:建構一致性與技術性判斷架構
《指引》第四章提出審查人員應評估以下五項核心原則,以判斷發明是否具備技術性:

實質重於形式:不得僅依申請書描述為軟體或演算法即作排除判斷,應著眼於其技術內容與應用情境。

拒絕語義包裝:若僅將抽象邏輯包裝為「系統」「模組」等技術語彙,卻未體現實質技術效果,則不具可專利性。

技術效果須具可驗證性:例如提升資料處理效率、降低運算資源消耗、強化系統安全等,皆須提出量化證據。

非單純資訊展示:若創新僅限於資訊介面設計、資料排序或流程自動化,則不屬技術性改進。

創新應具裝置層級實作:如在晶片、感測器、網路協議或邊緣設備中具體應用,應有明確技術整合說明。

這些標準大幅提升審查一致性,有助於申請人理解系統要求,也為審查人提供結構化的分析邏輯。


法院實務與案例指引:建立「效果導向」的法律脈絡
《指引》廣泛參照過往關鍵判例,包括德里高等法院於 Ferid Allani 一案中的裁決。該案明確指出:電腦程式若能產生可驗證的技術效果,即應受專利法保護。此外,Microsoft 案亦強調:僅改良使用者介面不具專利性,除非涉及底層協議設計或安全機制整合。而 Blackberry 案則提醒:即使資料流程新穎,若無裝置效能上的突破,亦不符技術標準。

這些法院判例為《指引》注入法律基礎,讓技術審查不再僅憑審查人主觀判斷,而是依據可量測、可對應的實務標準來決定專利性。

下表1為依據與《2025年電腦相關發明審查指引》同步發佈的2份案例附件[2]中之附件1所整理出來的不可專利類型清單。

實例應用解析:AI與區塊鏈的正反面範例
《指引》所附案例集針對AI與區塊鏈提出多個正反對照案例,幫助申請人釐清可專利與不可專利的關鍵差異:

在AI部分,CNN加密指紋辨識系統因結合硬體裝置並提升辨識安全性與效能,獲得肯定;反之,單純的斷詞演算法分類模型則因無明確應用場景與裝置部署而遭排除。

在區塊鏈領域,量子安全通訊協定成功展示其如何整合區塊鏈與量子加密模組,用於強化網路協議安全;相對的,僅改進NFT流程管理的系統,因缺乏底層通訊協議與資料結構創新,被判定為不具技術性。


跨越抽象:專利撰寫的三步策略
針對高科技發明,申請人應從以下三個層面著手強化技術性:

 

裝置嵌入與部署方式:描述演算法如何實際嵌入雲端、晶片、FPGA、IoT裝置等架構中。

技術效果與性能數據:舉例改善數據(如:處理速度提升30%、能源消耗降低50%)以證明技術貢獻。

系統整合與資料流邏輯:揭露API流程、通訊協定、加密機制與資料結構,以呈現系統層級創新。

這樣的撰寫方式不僅可提高專利通過率,也有助於未來執行專利訴訟或技術轉移談判。


結語:制度轉向技術實作導向的專利審查哲學
《2025年電腦相關發明審查指引》及其附錄案例,標誌著印度正式進入一個「實作驅動、技術效果導向」的智慧財產新時代。這場改革不僅回應了新興科技的多樣性與技術融合趨勢,也為全球其他法域面對CRIs專利難題提供了具體範本。

對於企業而言,這代表著印度成為技術創新者進行專利布局的新興熱區;對於制度設計者而言,這是一場從法律排除邏輯轉向工程價值評估的深層思維轉變。

在全球專利政策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印度正以穩健而創新的步伐,在CRIs領域建立其制度性話語權。


備註:


[1] Click here for Guidelines for Examination of Computer Related Inventions (CRIs) – 2025


[2] 1.Annexure I – Additional Illustrative Examples ; 2. Annexure II – Non Exhaustive List of Case Laws related to CRIs

訂閱電子報

每月寄送一次,提供智財權發展與
新知讓您完整掌握最新消息、國際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