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今天公告22項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涉及技術範疇涵蓋國防、農業、半導體、太空、資通安全等5大領域,其中在半導體項目,包含14奈米以下製程的IC製造技術及其關鍵氣體、化學品及設備技術。同時,未來受政府資助達一定基準的關鍵技術涉密人員,赴中國需申請許可;國科會將受政府資助的「一定基準」,訂為政府資助經費超過50%的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究發展。14奈米以下製程列關鍵技術清單 經部:不影響台積電立法院會去年三讀通過修正「國家安全法」部分條文,明定任何人不可為外國、陸港澳及境外敵對勢力等竊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違者最重可處12年有期徒刑,罰金可視不法所得利益加倍。經過搜集各方意見與嚴謹討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會已審查完畢,擬出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並交由國科會提報至行政院公告,今天對外公布生效,並送立法院備查。這次公告內容以具主導優勢與保護急迫性的技術為第一波清單有22項,涵蓋國防科技、太空、農業、半導體、資通安全等5大技術領域。針對國防科技、太空領域,國科會表示,主要基於國家安全考量且政府已投入大量資源,其
行政院院會今天通過國科會「晶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方案」(簡稱「晶創台灣方案」)報告案,規劃113年科技預算120億元,未來10年(113至122年)共3000億元經費來執行。國科會表示,第一期為期5年,以晶片結合生成式AI等關鍵技術,並以四大布局帶動各行各業全產業發展。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轉述行政院長陳建仁裁示指出,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崛起,「晶片」已是驅動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核心,為了迎接未來相關產業科技變革的契機與挑戰,國科會與經濟部、教育部、衛福部、農業部、數位部、國發會共同合作,超前部署提出「晶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方案」。陳建仁在會中表示,晶創台灣方案將結合生成式人工智慧與晶片,促進產業突破式創新;強化國內人才培育環境,吸納全球研發人才;加速產業創新所需異質整合及先進技術;利用台灣矽島實力,吸引國際新創與投資來台等四大布局策略。國科會科技辦公室組主任王英裕說明,布局的第一個重點,就是鼓勵國內外有創意、有想法的公司或學研機構,利用晶片與生成式AI技術發展應用在各行各業的創新解決方案。第二是透過升級半導體設備與教材,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好的
112年第3季,我國受理3種專利申請合計18,310件,較上年同期略增1%,其中,發明專利12,670件,增加1%;商標申請23,632件,下降7%。發明專利中,我國台積電申請443件,連續8年居本國人之首,外國人以三星電子285件躍居第一;商標部分,本國人以台新銀行264件、外國人以騰訊38件最多。專利申請本國人發明專利與外國人三種專利均為正成長我國受理申請之3種專利件數共18,310件,其中,件數最多的發明專利申請12,670件,較上年同期略增1%,另新型(3,782件)及設計(1,858件)件數,則變化不大。本國人在發明專利增加1%,而外國人在三種專利分別成長1%-14%不等(如表1)。本國人發明及設計專利件數分別以台積電及長庚科大居首本國發明專利前十大申請人,大多呈現雙位數之成長率。其中,台積電申請443件,以第3季而言,已連續8年高居第一;台達電(67件)成長103%,增幅最大(如圖2),新唐(62件)再創新高,表現亮眼。設計專利前五大申請人中,長庚科大(33件)是唯一入榜的學校,更首度
國科會將公布核心關鍵技術保護清單,防堵外流中國,台灣正值太空發展關鍵時期,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預計衛星、火箭等航太相關技術應會入列。知情官員指出,將請國家太空中心初步盤點,主要目的是保護台灣廠商以及國家安全。國科會現正協同各部會,盤點符合「國家安全法」定義的關鍵技術,等各部會盤點完成後,預計年底前召開產官學研組成的審議會共同認定,經行政院公告生效。除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世界具備高度競爭優勢,知情官員指出,產官學界力拚讓航太發展更上一層樓,包含衛星元件自製能力以及入軌火箭相關技術等,這部分得有適當的保護網。知情官員表示,除國家安全考量,對業者而言,未來列為核心關鍵技術是為保護其營業秘密、智慧財產權;以太空技術來說,將交由國家太空中心負責初步盤點,與廠商、公會討論,並交由國科會統籌、審議會認定。為審慎考量相關技術項目,官員補充,各部會都需經過初步盤點、完成利害關係人諮詢,籌組內部專家審查會進行審查,依法完備程序後提交國科會。針對核心關鍵技術審查評估重點,國科會先前指出,將依國安法規定進行認定,主要是指若流入外國、中
法務部表示,為確保落實證物監管及數位證據同一性且符合國外標準規範,參照具國際規範,推動「b-JADE證明標章」,建立數位資料治理暨管理制度符合數位證據「驗真」程序要求。法務部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與司法院、台灣高等檢察署、法務部調查局、內政部警政署等機關創建「司法聯盟鏈」,透過與區塊鏈科技結合證物保管鏈,確保數位證據同一性。新聞稿表示,為使國內產官學認可,且符合國外標準規範,參照具國際公信力作業規範,共同推動「b-JADE證明標章」,建立數位資料治理暨管理制度符合數位證據「驗真」程序要求,彰顯機關鏈上資料品質及鏈下資料管理能力,提升人民信任司法形象。法務部官員指出,「b-JADE證明標章」是由法務部代表推動的認證標章,參考歐美日韓等國際作法,結合ISO「計劃-執行-檢查-行動(Plan-Do-Check-Act)」結構,建立數位證據過程且供事後驗證,並確保機關具備管理數位資料的能力。官員說,法務部等5個創始機關均已依規範完成書面申請、文件審查、書面審查、會議審查、實地審查、證明標章審議等6個階段,法務部於9月20日核發「b-J
法院積案量居高不下,司法院建置AI寫判決系統,預計九月上線,第一階段先製作刑事酒駕、人頭帳戶兩類判決書,原因是這兩類案情單純,只有單一罪名,較無爭議。未來AI會寫出包含主文、刑度、事實、理由、法條等一篇完整判決草稿,有助提升結案效率,至於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及決定量刑等核心事項,仍由法官自行決定。台中律師公會理事長蘇若龍表示,以台中地院每年新收案量全國數一數二高,使用AI寫判決可大量減輕法官負擔,肯定其立意良好,但每個案件具體事實、情節不一定相同,AI能否做到細節化的考量值得觀察,也擔心法官過度依賴。蘇若龍認為,憲法保障法官獨立審判,是相信法官的判斷會正確,未來加入AI系統能否完全取代人的判斷、精確性是否夠高?都需視上路後問題浮現、隨時更新資料庫來調整,否則AI判決一旦偏離實務,恐影響司法威信。蘇若龍說,AI系統是根據過去大量數據整理,推測應可輸入被告家庭因素、經濟狀況、前科素行等眾多選項,由法官輸入進去,經由大數據資料分析後生成判決、刑度,但最終判決仍是由法官具名用印,法官須做最後把關校對。有法官認為,AI寫判決只要將基本選
行政院通過國科會研擬之「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共計10條,授權各機關參考指引內容,訂定各自的內部規範。行政院今天(8/31)通過由國科會所擬定的「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未來將由國科會持續觀察全球AI發展趨勢滾動調整。這份指引不只行政院所屬機關,也可供以外的其他機關參考,訂定自己的管理規範。行政院指示國科會未來持續觀察全球發展趨勢修正指引,供各機關參考,並請各部會依其業務需要,訂定使用生成式AI的規範或內控管理措施。數位部帶頭建立相關規範及訓練機制,讓政府部門運用AI提升行政效率。行政院長陳建仁指出,自去年ChatGPT推出之後,生成式AI可取代部分腦力,相關的應用的確非常重要,但是對個人、社會、國家安全帶來潛在的風險及衝擊,需由科技、產業發展、人才及治理等各方面積極布局,以正面因應挑戰,回應國內外社會挑戰、維持國家安全。參考指引的提出,將為各行政機關使用生成式AI建立基本原則,對生成式AI的使用有一致認知、正確使用。國科會表示,這份參考指引主要參依其他國家作法、AI
國科會上月釋出AI法律名詞定義、隱私保護、資料治理、AI風險管控等立法七大面向,但因AI技術發展太快、應用領域太廣,「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確定無法在九月推出。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坦言,就怕管太嚴反而綁住產業發展機會,如何在立法管制與產業發展間取得平衡,政府部門持續關注世界發展,為台灣做最佳布局。行政院去年由國發會、國科會、數位部建立數位法制平台,欲發展個資法制及AI法制,盼藉該平台發展從自律到法律、從個法到總法,但有參與官員認為太早談「法律」,應從各部會訂定自律指引先行。據了解,國科會近月蒐整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澳洲、日本、韓國等國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以及七大工業國(G7)等國際組織的AI法制。國科會指出,各國目前推出的指引多著重「以人為本」的AI發展原則,將成為台灣制訂時參考;考量各國對人工智慧專法多處於草案階段,如何平衡創新發展與可能風險,仍待凝聚共識,將持續綜合國內外技術、法規發展趨勢及產業影響等三面向進行評估。工研院法務長王鵬瑜認為,未來這部人工智慧基本法裡面應包括AI治理規範、智權與個資保護、
生成式AI熱潮襲捲全球,CHATGPT幫不少人解決問題又提升效率,有高雄市議員就利用AI來質詢,花蓮縣政府也打算利用AI寫新聞稿,未來公務員不排除用CHATGPT寫公文,但就引發資安外洩的疑慮,國科會發布使用指引,明訂公務機關製作機密文書禁用生成式AI。面對AI的提問陳其邁臉色有點鐵青,但還是回答少子化的問題,只是議員開啟先例,未來AI運用不只在質詢,花蓮縣政府也打算用AI來寫新聞稿,只不過。輸入背景資料按下送出鍵,幾秒鐘之後就有資料完整呈現,為了提升效率,不少公務機關希望應用AI到寫公文上面去,卻引發了機密文件,會不會外洩的疑慮。經濟部長王美花:「那初步應該是會用指引的方式,還看公務人員在做這些,公務文書的時候,應該怎麼樣去注意到,利用AI會對公部門,有什麼樣的影響。」法務部長蔡清祥:「提早來研究可能發生的,法律問題責任問題,那做好防範的工作。」法務部經濟部打算跨部會研議,國科會打算訂出一份指引,明訂公務機關製作機密文書禁用生成式AI,儘管AI應用可以提升公部門效率,但背後的資安憂慮,是政府使用前要考慮的問題。
ChatGPT等生成式AI(人工智慧)掀起全球熱潮,但亦引發著作權、事實查證及倫理等無法可管等問題,NCC於24日透露,行政院已召開跨部會會議,將邀集國科會、數位部、NCC及文化部等相關單位,針對ChatGPT等生成式AI立法納管研議出爐一部「人工智慧基本法」,立法規範納管。另外,行政院亦做成跨部會推動方向,採取必要時修法、或以指引方式盤點各項法案。至於「人工智慧基本法」初步草案預計9月初提出。目前四大部會正就歸屬業務草擬納管範圍,其中牽涉最大產業類別的NCC,將就廣電三法所規管的廣播電視、有線廣播、衛星廣播等媒體及頻道業者,盤點各種規範。至於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據悉將由文化部針對平面媒體引用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內容,可能涉及違反著作權法等議題進行研析相關規範。國科會主要鎖定AI倫理道德議題展開研析,數位部則研議相關產業應用的AI模型驗證。官員強調,NCC所負責監管的對象不限於廣電媒體,因此,電信業也有考慮納入研析範圍,例如電信業者目前已廣泛運用大數據進行AI防詐。NCC副主委兼發言人翁柏宗表示,生成式AI